巴金出書的小開本書
不知從何年何月起,出書界愛好出那些重、厚、長、年夜型的書,以示厚重、盛大,與“結果”二字相當,這天然沒有什么不成以。但是,是以微薄了小冊子、小開本,我則有些不服。以頁碼和開本論分量,恰如連心境和魂靈都要量化,迷信得天真爛漫而不自知。我常舉例:魯迅的《朝花夕拾》《野草》都是小冊子,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分量可以或許超越這兩部的作品有幾部?以往,一篇長文即為一本小書不在多數,幾十頁成一小冊也觸目皆是。僅以開本論,小三十二和六十四開本的書良多,也有稱袖珍本、口袋本或文庫本的,總之是輕、薄、短、小,攜帶便利,捧在手里不累,裝幀和design上也頗講求,給人以藝術上的享用。
我以為巴金師長教師也是愛好小開本的。當然,《秋》如許40萬字的長篇小說是年夜部頭,他掌管出書的《克魯泡特金選集》是年夜氣的方型本,可是,他本身的作品和他編纂出書的作品,小開本不在多數,讓我私密空間隱約地覺得,他有一種小開本的偏心。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《消亡》的第一版本(開通書店1929年10月版)及其續篇《逝世往的太陽》(開通書店1931年1月第一版)都是六十四開的袖珍本。記得第一次在姜德明師長教師家看到《消亡》第一版本,我很覺詫異,后來,它釀成中規中矩的三十二開本,仿佛掉往了良多神韻。這本小書封面由錢君匋design,黑黑的炸彈抽像和跳出來的近紅的書名帶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。全書375頁,厚厚的,有一種拙巧的心愛。
與以上兩種創作同支出開通書店索非主編的“微明叢書”的還有巴金三種譯作:《薇娜》(署石曾、芾甘合譯,開通書店1928年6月第一版)、《骷髏的舞蹈》(署一切譯、開通書店1930年3月第一版)、《丹東之逝世》(開通書店1930年7月版),這也都是小開本。我手頭有一本《骷髏的舞蹈》1930年10月重版本,曾是“國立編譯館”的舊躲,封面長短常有古代感的口角兩色design,“構意于盧森堡(公園)寫成于一切屋”的《譯者序》非常有詩意:“但是有一次我冒著微雨,沿著賽納河看著‘圣母院’挺拔著的兩個鐘樓,踏著回家的路,那時辰手里只要一本薄薄的世界語的小書,書名叫《骷髏的舞蹈》,是花了兩個半佛郎買來的。”“在盧森堡之春里讀完了這本小書,心里確切佈滿了盼望。”——我追蹤關心的是,此書原版也是“薄薄的……小書”。巴金在抗戰時代(1938—1940年)編印過一套“翻譯小文庫”,共十種,都是頁碼未幾的小開本,淡綠的封面,配有邊框和壓花,很是高雅,我時常并不讀詳細內在的事務,而是拿出來隨意翻一翻,也有一種東風掠面的感到。
1949年以后,巴金的作品照樣不乏小開本,支出百花文藝出書社散文小叢書的《傾訴不盡的情感》(1963年8月第一版)、作家出書社的《賢良橋畔》(1964年9月第一版)算得上此中的精品。我還比擬愛好阿誰時期為通俗民眾出書的簡本“文學初步讀物”教學“文學小叢書”如許的小開本圖書,它們表現了出書者對民眾真正的關心。這些書多是六十四開的小冊子。國民文學出書社編纂部在“文學初步讀物”的出書闡明中說,出書這套書“是為了順應寬大群眾急切的請求,使他們有恰當的初步的文學讀物,并從此開端往進一個步驟接觸更多的文學作品”。這套書支出內在的事務涵蓋古今中外,固然篇幅小,卻并不粗陋,後面有作者像、作者先容、需要的注釋和插圖,可見編者的特別。我手頭有一冊巴金的《我們會面了彭德懷司令員》(國民文學出書社1953年3月第一版),落款文章外,還收了一篇《生涯在好漢們的中心》,都是巴金朝鮮戰地之作,兩篇文章成一冊小書,全書不外25頁。別的一本是巴金的短篇小說《豬與雞》(作家出書社1959年12月第一版),僅13000字,24頁,卻也配了孫愛雯的兩幅插圖,後面本書闡明中對小說做了先容:“這篇小說作于抗戰時代。作者刻畫了一個嘴尖舌長、好打罵、好占小廉價,但又身受統治階層抽剝和搾取的小市平易近——孀婦馮太太,并經由過程馮太太養豬養雞的喜劇,反應了抗戰時代年夜后方聚會場地的城市小資產階層在物價、房個人空間租日日低落聲中的艱苦生涯。”別的,一冊《還魂草》是“文學小叢書”第128種,也缺乏百頁。編者在論述這套小叢書的編纂意圖時誇大:“字數未幾,篇幅不年夜,隨身可帶,應用工休時光,很快可以讀完。”我留意到,近年有不少名著有了“文庫本”,還盼望能有更多“隨身可帶”的小叢書,在時光碎片化的時期中,讓瀏覽充分人們的生涯。
對于小開本,巴金師長教師有一個心愿至今不曾完成。他瑜伽教室1961年12月11日在給噴鼻港學者余思牧的信中說:“我前次過噴鼻港時看到一些袖珍版的翻譯書,如《回生》等,都是依據國際的譯本重排的。是以我想假如依據新版付梓一種《急流三部曲》的袖珍本,售價必定比舊本廉價。”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至今版本不成謂未幾,但是,“袖珍本”卻一直沒有(日譯本《家》有巖波文庫本),不了解出書者們可否廢除重厚長年夜的呆傻迷魅,出一種“袖珍本”,完成巴老的心愿?